山东:非遗进校园从“毛遂自荐”到“扫榻相迎”
2021-08-29 07:38
2021 08/29 07:38
来源 文旅中国

  9月开学季,伴随凉爽的秋风,大中小学的学生回到校园。在山东,吸引青少年走进课堂的,除了常规文化课程,还有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以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为目标,齐鲁大地近年来高度重视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得益于山东省财政支持,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职业教育、鼓励传承人到校园当客座教授等方式,山东多地的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主阵地,发挥了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套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

  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着眼于民众的现实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山东大力促进非遗走进校园,建立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前提和基础。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之一,吕剧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更好传承发展这一地方剧种,东营市坚持吕剧艺术传承从娃娃抓起,在山东率先开展“吕剧进校园”活动。2018年,东营市委宣传部联合财政、教育、文旅部门出台《东营市吕剧进校园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吕剧振兴工程,以吕剧为重点,兼顾京剧等其他剧种,采取开设戏曲课程、优质演出进校园、开展校园戏曲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市学校组织戏曲进校园活动。

  也是在2018年,东营市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点先行开设吕剧课程。当地召开了《吕剧艺术》校本教材研讨会,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编写教材。2019年,东营市实现全市所有大中小学校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如今,当地已实现吕剧等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全面实现全覆盖。

  一套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既是吸引孩子们走近非遗的“卖点”,也是确保非遗进校园效果的“看点”。

  2017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共同开展“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

  工程开展4年来,济南市充分利用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和育人功能,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形成人人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的浓厚氛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校本课程在济南百余所学校全面开花,30余种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体系,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学校长期授课。截至目前,当地非遗校本课程覆盖学生一万余人次,打开了一校一特色、深入普及、文化育人的非遗教育新格局。

  一个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

  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是推动非遗传承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提升非遗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威海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威海非遗资源,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政府、学会以及民间艺人,共同构建了非遗传承育人新模式。2017年6月,威海职业学院非遗学院揭牌,引进剪纸、锡镶等10个非遗项目,设立10个工作室。2018年9月,成立威海锡镶技艺卓越工匠班,标志着非遗技艺传承从兴趣爱好培养转向专业技艺深度传承。2019年11月,威海市非遗研究与传承基地在威海职业学院揭牌,标志着非遗学院从单一的非遗技艺传承转向研究与传承并重。

  威海职业学院在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传承、生产、研究”非遗保护三条途径,让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威海“活化石”焕发新气象。该校锡镶卓越工匠班设立后,通过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承技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了“人文素养+技术技能+职业态度”全要素育人现代师徒传习体系。

  近两年,威海职业学院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导师深入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发表论文著作,编写教材,有效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非遗职业教育,正受到山东省内一些基层地区的关注。

  比如潍坊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今年起,昌邑市将重点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大非遗工坊扶持力度,以此为依托,建设非遗产品电商平台,加大对红梅布艺、蒲苇草编等非遗项目的设计包装和精深加工,组织举办非遗产品展销、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和非遗剧本创作。探索推进非遗职业教育,抓好非遗传承,增强非遗生命力。

  一群无私的校园传承老师

  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提高传承人讲故事的水平,有助于拓展非遗传承的覆盖面。

  过去5年,滨州市对全市非遗传承人进行科学管理和培训,滨州非遗传习坊传承培训工作稳步开展,200人次受益,为优化非遗进校园课程设计提供了人才保障。

  滨州市部分非遗传承人一致认为,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能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自觉传承意识,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新学期伊始,在高密市姜庄小学的非遗大讲堂,学生们正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扑灰年画的制作。学校美术教师王积华介绍,国家级非遗项目扑灰年画是姜庄独有的年画品种,题材广泛,寓意吉祥、喜庆,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以来,学生们特别喜欢。“我们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他们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技艺,同时优化了学校的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高密市创新育人机制,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以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为依托,对20多种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挖掘,在38所中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活动中,聘请6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艺人,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定期到校进行教学指导、开设讲座、现场演示,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形成了新的教育特色。

  2015年开始实施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置非遗课程、建立教学和研究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遗学校,培养、培训非遗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工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山东将鼓励各地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新方式。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文化遗产在校园的科学传承

责任编辑:李嘉倩
  • 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 中国旅游协会
  • 承办单位: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
  • 官网承建: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 备案证号: 鲁ICP备06006718号-1
  • 版权所有: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