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墓出 济南最大汉画像石墓出土 相当于“四室四厅”双甬道

  8月7日,济南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汉画像石墓——三官庙汉画像石墓露出真容,其独特的“四室四厅两甬道”的结构,以及精美的汉画像石,都让这个古墓格外引人瞩目。

  池塘清淤

  千年古墓露出真容

  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西的古墓发掘现场。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陈永婷告诉记者,此处古墓的发现要从去年说起:2018年12月中旬,三官庙村村民在池塘清淤过程中发现疑似古墓葬,随即上报文物部门。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初步确定为汉代大型砖室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今年4月10日开始,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7月22日发掘完毕。

  陈永婷告诉记者,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均为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按照考古学命名规则,考古人员把这两座墓按照发现顺序编号为:M1、M2。其中M1即是最早发现的那座墓,也就是北侧那座双甬道的大墓,M1和M2两座古墓封土存在一定叠压关系雕刻精美的墓门

  规模最大

  相当于现在的“四室四厅”

  陈永婷介绍,M1结构较为特殊,为带双墓道的多室墓,坐北朝南,规模比较大,墓室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整个墓室相当于现在的四室四厅。整个墓葬为砖石混建,砖全部为磨光大砖,尺寸达到40厘米×20厘米。有意思的是,M1东西两条平行的甬道分别连接着两个相对独立又有通道连接的墓室系统,各有前、中、后墓室,用比较形象的比喻,M1就是被打通了的两套对门的两室两厅。

  M2位于M1南侧,南北长约17米。虽然规模没有M1大,但也有甬道、前室、中室和两个后室,在同类墓葬中仍属大型墓葬。陈永婷告诉记者,根据发掘情况,在M2南侧应该还有古墓,只不过被村路压在了底下。

  画像精美

  近百幅画像呈现汉代济南生活

  记者下到离地面约3米的古墓中,发现墓室壁由砖砌而成,但每个墓门和立柱都是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据考古人员统计,M1整个墓室共有画像石40块,画像63幅。大部分画像石都是磨光后再雕刻,线条细腻流畅。除了济南地区画像石墓中常见的羊首高浮雕外,还有部分社会生活场景。以中室西侧立柱上的庖厨图为例,这幅图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汉代富家大户的后厨场景:架子上用铁钩挂着鱼和肉,还有人正拿着刀在切肉,这幅画像的右上角还刻有“君舍”两字。在这幅画像的下面,则是一幅精彩的车马出行图,与之相对的一幅画像上,还刻有杀羊的图案,神态活灵活现。后室门楣上的高浮雕羊首两侧,分别刻有龙凤图案,也十分精美。其他诸如动物、神鸟、人物图案层出不穷,生动反映了汉代济南人的生活。

  M2画像石有18块,画像32幅。与M1相比,画像石略粗糙。但考古人员表示,整体而言,此次发现的总共58块汉画像石上的95幅画像,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同时采用多种雕刻技法,刻画细腻生动,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静默的文物不说话,却是一部无字天书,道出了我们灿烂辉煌的古文明。

  级别很高

  墓主人身份不一般

  陈永婷说,从发掘情况看,此处墓葬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虽已被严重扰动,但令考古队员们欣慰的是墓葬整体结构仍十分明确、保存相对较好,这为济阳地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实物资料。同时出土器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陶、瓷、铁、铜器、骨角牙器、石制品、铜钱等,并见有大量实体动物骨骼。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表示,济阳作为平原地区,石材十分不易得,不管是规模宏大的墓葬本体,还是量多且精美的画像石,都表明了墓主的身份不一般——不是上层官员就是富家大户。此外,墓室地面条形砖上再铺一层方形砖,这种双层地面,也说明了墓葬的规格很高。李铭推测,该墓葬很可能是当时俸禄两千石的郡守级别的官员。

  发掘艰难

  12口降水井持续排水

  三官庙汉画像石墓所处的位置,属于平原低洼地带,这一带遍布稻田、藕池,地下水位很高,这也为考古发掘带来很大的难度。陈永婷告诉记者,发掘期间,他们用标准化的围挡、二十四小时的监控、正规的安保、严密的制度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文物安全。他们还打了12口降水井不断排水,才克服了此次发掘最大的障碍——水位居高的难题。

  李铭表示,三官庙汉画像石墓是济阳地区第三次发现的大型汉画像石墓(前两次分别发现于杨栏口村和白杨店村),也是济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为济阳地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考古学资料。另外,济阳迄今发现的3座汉画像石墓,均位于如今的徒骇河和黄河之间,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经济也应该相当发达。据悉,眼下考古人员即将完成对所有汉画像石的拓片工作,至于下一步是就地保护、展示,还是迁移到他处进行保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尹延杰

热点推荐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