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冬枣树结出“致富果”

  新华社济南10月25日电题:山东:冬枣树结出“致富果” 

  新华社记者邵琨 

  “嘎嘣脆,甜滋滋,冬枣品质好了,收入就高了。”正在招呼摘枣游客的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农丁太平的脸上难掩喜色。送走最后一批游客,他在记账本记下:摘枣沾冬2号80斤,收入2000元。

  金秋十月的山东沾化枣园里一片忙碌。在冬枣主产区下洼镇,前来交易冬枣的农用三轮、小卡车、大卡车络绎不绝,镇上的羊肉汤馆里也坐满了人。

  经过30多年的精心培育,当地冬枣品质提升了,成为富民大产业,冬枣树上结出“致富果”,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连续七年超过8000元。

  “原来是地里刨食,现在是树上摘金。”种植冬枣20多年的丁太平说:“政府导,群众干,一亩冬枣好几万。开汽车、买空调,农民也在县城买个院。”

  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种植历史悠久。1984年,沾化在下洼镇秦口河流域发现56棵老冬枣树。当地政府敏锐意识到冬枣发展前景广阔,便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冬枣。村村宣传、户户动员,当地把冬枣树定为“县树”,建立冬枣研究所和育苗基地,成立专门的冬枣产业办公室。

  丁太平1996年开始种植冬枣,当年4亩冬枣收入7万元。“那个时候别说挣了,见也没见过这么多钱。”他说。

  随着冬枣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部分枣农出现片面追求产量的情况,冬枣园里密不透风,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冬枣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沾化区又实施冬枣产业“二次创业”,引导枣农标准化种植管理,摒弃冬枣密植方式,开展疏密间伐、限产提质,实施“沃土工程”改良土壤,推广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研发冬枣新品种“沾冬2号”,发展防雨棚、春棚等设施农业,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如今,丁太平的枣园扩大到20亩,8亩原生代、12亩沾冬2号,其中3亩冬枣住进了大棚里。枣园里地下埋着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管道,树上挂着防虫网、诱虫罐,树行间植草蓄水保墒。

  种得好也要销得好。传统销售模式与新兴销售模式“联姻”让沾化冬枣销售跑上了线上线下的“高速路”。沾化区在全国授予沾化冬枣“专卖市场”“专卖店”1000余家,在各大网站开通沾化冬枣馆,建立集冬枣生产、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链条直供模式。

  “好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今年我的沾冬2号每亩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丁太平笑呵呵地说。

  2015年沾化冬枣通过国家相关认证,拿到国际市场“绿色通行证”,远销俄罗斯、南非、中东、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擦亮沾化冬枣品牌,打造新业态,才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打造百年品牌、百年富民产业。”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长海说。

  如今在沾化夏能赏枣花,秋能摘鲜枣。枣农和企业将枣芽制成枣芽茶,树根雕刻成艺术品,还开发出观赏用的冬枣盆景。沾化冬枣已发展成为“能吃能喝能观赏”的三产融合产业,产值连续九年突破30亿元。(完)

责任编辑:尹延杰

热点推荐
+更多推荐